返回上一级 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统战 

【三地一城】东胜区以构筑互嵌式社区解锁民族团结“幸福密码”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25-04-18

  

   近年来,东胜区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要求贯穿到党的民族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以构筑互嵌式社区为着力点,以“空间共聚、文化共享、经济共融、社会共治、心理共识”的“五嵌”社区环境为重要途径,营造“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六共”社会条件,不断促进全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推动形成拓宽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的实践路径。

  聚焦空间共聚,构建空间和谐的环境基础。全面推行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印发《贯彻落实〈关于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的工作方案〉的实施方案》,坚持把构建互嵌式社区作为党组织的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夯实民族工作三级网络和“街道+社区+小区+网格+楼栋长”五级管理体系,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81个社区、800多个综合网格,推动小区、楼栋、单元各民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积极为建好互嵌式居住环境创造条件。围绕社会党群服务中心,深入开展“五社六站”融合服务,成立“实践教育所(站)+促进会”123个,建成12处民族团结长廊、72间“红石榴”书屋,建成一刻钟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体15个2024年以来,先后打造安达社区、亿利金威社区、新园社区等26个互嵌式示范社区,进一步深化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建设。健全工作长效机制,引导各族群众广泛参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立由党员干部、社区志愿者、网格员组成的“家家帮”志愿服务队,充分运用各类社会资源,积极提供就业指导、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服务,帮助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问题,逐渐让各族群众从单一民族生活理念向多民族群众互嵌式居住生活理念转变,引导互嵌式社区各民族群众交知心朋友、做和睦邻居。 

  聚焦文化共享,塑造文化共生的精神家园。以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活跃社区文化为抓手,大力发展公益性群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完善社区文化活动阵地功能建设,建设开放性、实用性、多元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广场,大力推动模范事迹进公园广场、进街道社区,目前已覆盖34个公园、6个广场、81个社区。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社区系列活动,新增布设多处高水平的墙绘、街边小品等立体宣传景观,着力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常态化举办“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教育活动,通过“新时代大讲堂”“暖城七点半·胜都开讲”“青年夜校”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政策宣讲、志愿服务、文明实践等主题宣讲活动,让党的声音和好政策进社区、进楼栋、进群众家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筑牢思想根基。例如,纺织街道曙光社区通过不断完善党群阵地功能,开发涵盖志愿服务、图书阅览、文化宣讲、健身活动等10多个功能区域,每年开展“互嵌共融同发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传承好家风”等各类主题宣讲30余场次,积极宣传各民族群众在孝亲敬老、创业致富、爱岗敬业等方面形成的“民族团结典型故事”,激发社区各民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共谋发展的强烈共识,不断提升各民族群众民族团结进步意识。 

  聚焦经济共融,夯实经济稳定的民生基石。以多元化思路培育壮大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出台《培育社区社会企业发展壮大社区集体经济试行办法》,成立15个以社区居民委员会作为特别法人控股或100%持股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物业管理、夜间经济、养老助老、就业援助、社区教育等居民生活服务领域的项目18个,实现社区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由社区居民共享,让各族群众得到更多发展红利和实惠。例如,建设街道亿利金威社区哈尼“红火集市”集体经济项目通过摊位租赁等形式,每年可为社区带来近30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常态化开展扶老助残、帮困助弱、阵地更新等公益事业,让居民不出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便捷生活。深入探索“人民社区为人民,社区发展惠人民”的实践,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在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聚集区域设立了15处人社服务站,梳理并下沉了45项人社业务事项,累计为1.5万人提供就业岗位,努力保障各民族群众“进得来、留得住、融得进、过得好”。全方位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打造“1980老街区”“转角巷”步行街等14条特色街区,推动实施44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166个住宅小区遗留问题得到集中整治,让融合发展的最新成果惠及各族群众,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聚焦社会共治,构建社会共进的和谐网络。积极探索建立社区治理联动新模式,出台《东胜区党建引领“五社联动”创新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能力实施方案》,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网格员—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位一体”网格指挥体系,实行群众事务网格化管理,将社区群众科学划分为若干居民小组,筑牢互嵌式社区阵地,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服务大厅设置“石榴籽”服务窗口,更加高效地回应社区各民族群众困难诉求。推动15个镇(街道)、81个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居民议事厅、红色议事会全覆盖,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政策宣讲队,借助“矛盾调解中心+人民调解”多元资源力量,引导各族群众从生活起居、环境卫生、心理健康、邻里和谐等各方面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形成以居民自治为主线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小事不出格、服务零距离”,为打通基层社会治理联系群众的“最后一米”注入新动力。全面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贯彻“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的原则,东胜区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推行“1+4”政务服务模式,在4个街道设立便民服务中心,派驻综窗人员轮岗服务,实现区级高频事项“就近可办、多点能办”。 

  聚焦心理共识,构筑心理交融的情感纽带。坚持把丰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凝聚各民族群众共同价值基础作为出发点,积极打造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每年举办“我们的节日”“百家宴”“一家亲”等活动近百场,各社区相继成立“心理咨询室”“儿童之家”,不断聚焦心理互嵌,提升各民族共事共乐幸福指数。用好“街道党校”主阵地,常态化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开办“民族团结故事会”,组织各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说经历、谈感受、话发展,生动讲好东胜民族团结故事。开展“石榴籽社区”“石榴籽家庭”“石榴籽个人”评选表彰,营造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不断凝聚社区各族群众的心理共识,形成人人都是民族团结进步的宣传者、促进者、践行者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