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新闻

知青王强:“鄂尔多斯草原就是我的家”

作者:  来源:暖新闻  添加时间:2024-07-05 

   从南京到鄂尔多斯,从一名学生娃逐步成长为党的民族干部,从上世纪的60年代至新时代的今天,支边知青王强57载初心不变、牢记使命,他始终坚守在北疆草原上,一心向党、情系家乡、牵手两地,倾心倾力倾情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他更犹如一匹顽强的蒙古马,以精神铸魂、以实干担当,在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伟大实践中奋勇前行。

  情系草原:踏上北上西进的列车 

  20世纪60年代末,为了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全国各地成千上万的“老三届”学生,告别大城市优越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农村牧区去锻炼,在最偏远、最艰苦的边疆去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968年10月21日,1087名幼小身板儿、稚气未脱的“南京娃”,胸怀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理想,离开古城和亲人,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北上西进的列车。从此,他们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叫南京知青,生命中多了一个魂牵梦绕的地方叫鄂尔多斯。 

  在这趟的列车上,有一位1947年1月27日出生,1966年毕业于南京市第九中学高中的学生,他叫王强。 

  经过当地政府妥善安排,这批南京知青被分别安置到鄂旗、乌审旗、鄂前旗等五个旗中条件较好的牧区,王强分配到鄂旗阿尔巴斯公社呼吉勒图大队。 

  10月25日,时至深秋季节,鄂尔多斯高原已阵阵寒意。当车队驶上离鄂旗还有10多公里的北大梁时,蓝天白云下早已站满了密密麻麻的欢迎人群。当地各族干部群众挥舞彩旗、载歌载舞,牧民们更像迎接远方归来的儿女,拿着皮袄、毛毯子和准备过节吃的炒米、奶食和羊肉来接他们回家。 

  插队的第一天起,迎接王强的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落后的生活条件、繁重的生产突击,在他的心头涌起了诸多不适应,亦不乏迷茫与彷徨。 

  但在牧民们的关怀关爱下,不到三个月的时间,王强就成功地跨越了由城市到牧区、从理想到现实的落差,闯过了语言关、生活关、劳动关,成为了马背上的新牧民,当起了一名羊倌。 

  “牧民对我们非常包容、非常爱护,不会因阶级成分而受歧视,重新感受到了人间温暖。”来到牧区数个月后,时年20岁的王强在马背上立下志向,下定决心当一辈子的牧民,心甘情愿为草原奉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坚守草原:永生割舍不断的牵挂 

  在那个物质短缺、知识匮乏的年代,来自大都市的王强给牧区带来了先进的知识、理念和才能,再加上他好学上进、吃苦耐劳、风趣幽默,深受牧民们的喜爱与拥护,先让他当会计,后又选举他为红井小队队长。 

  为提升牧民经济收入,他想方设法从乌海雇了几辆大卡车,将牧区盛产的牛羊粪拉到宁夏石嘴山,卖给当地支农单位,再从贺兰山拉上大炭卖到吴忠,然后又拉着宁夏大米回到了草原。 

  每趟都要几经周转数个月之久,如此循环往复,王强虽感疲惫,但牧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产队的分红也持续攀高,这让他很有成就感。 

  通过几年的不懈奋斗,王强成为鄂托克草原上众所周知的知青榜样,不仅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举为生产大队副大队长,还收获了爱情,迎娶了当地牧民女子巴图那顺。后来,当他们已生育了三个孩子并不准备再要小孩时,看到一个蒙古族女孩的母亲因产后大出血去世而无人抚养时,便义无反顾地收养了她,把她养大成人,谱写了一曲“蒙汉一家亲”的颂歌。 

  …… 

  日子虽然过得清贫,但王强的心却是火热的,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目睹了许多知青的返程离别,见证了太多“草原母亲”金子般的心,也更加坚定了他永久扎根草原的信念。 

  ——最难忘的是你们谆谆教诲,“手心手背都是肉”,一位阿妈将“刚出生4个月的亲生骨肉”改喂小米糊糊,却用自己的乳汁无私哺育知青的孪生子,一哺就是个把月,默默帮助远离父母的知青度过了难关; 

  ——最感动的是你们挺身而出,以“豁出这把老骨头,吃糠咽菜,也要把知青的骨肉拉扯大”的强烈愿望,老夫妇二人节衣缩食,义养遗孤18年,又以博大胸怀、毫无私心地送少女回南京寻亲; 

  ——最感恩的是你们无私救助,全力抢救“因煤气中毒4名不省人事的女知青”,几个大队果断决定用公款集资为她们看病,这令从死亡线上挣扎回来的女知青发自肺腑感慨:第二故乡的亲人们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 

  …… 

  鄂尔多斯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和南京知青们,用爱心编织了一条民族团结的五彩缤纷的纽带。 

  1985年之后,王强又先后到阿尔巴斯苏木、公卡汉乡、鄂旗科委等单位任领导职务。不论走在哪个工作岗位上,他始终对党和人民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引领广大干部群众向沙漠进军,大力推进“三北”防护林建设、种植柠条改良草原、提纯复壮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兴修水利发展草原畜牧业……在那激情燃烧的支边岁月里,他主动放弃了十多次返城的机会,留守在草原上,到处播撒民族团结的种子,使当地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凝聚起守望相助、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1998年,受王强等为代表的南京知青和当地牧民们的影响,南京与鄂尔多斯结为友好城市,在全国开创了知青插队地与出生地结好的先河。 

  退休后的王强,他凭借多年来的领导干部工作经验和精通蒙汉双语等自身优势,又把满腔热情倾注到促进鄂宁高质量发展的事业上,成为联络两地家乡的友好使者,助力筹建南京知青纪念馆,将具有“纤维宝石”“肉中人参”美誉的阿尔巴斯白山羊绒和山羊肉推向华东地区,和其他知青一道推动成立南京市内蒙古商会……主动参与经贸洽谈、文化交流、宣传活动,为两城的经济、文化、社会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在鄂宁两地政府合力推动下,在王强等知青一次次的牵线搭桥下,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更加频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自治区和江苏省政府在鄂尔多斯合作开发的蒙苏工业园区,现已建成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风光氢储车”全产业链条齐头并进,真可谓“钟山阴山一线牵,江南塞北心相连”,也感动和激励着来园区工作的过往者和建设者,书写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又一崭新篇章。 

  献身草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2019年以来,王强主动申请加入鄂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会,认真学习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经常深入到嘎查村、社区、学校、机关、企业等地,开展“我身边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宣讲活动,推动“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在各族干部群众心中扎根。 

  与此同时,王强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及协助拍摄微电影《暖》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线上讲述鲜活感人的民族团结事迹,宣传党和国家民族理论、政策法规,让民族团结的种子播撒在各族群众心间,绽放出美丽的团结之花。 

  王强不仅是草原上的宣传员,更是牧民身边的技术员和健康的守护者。有一年,阿尔巴斯苏木的乌兰稍胃癌突然加重,考虑到南京市医疗水平比较先进,老人家属希望王强能陪同去南京看病,他二话不说,亲自带上病人及家属,找最好的大夫诊疗。近年来,他先后十多次陪同当地牧民,到南京、呼市、宁夏等地看病就医,还有接送草原上的孩子们上学,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只要牧民们遇到困难,他都想方设法去帮忙。 

  2023年5月20日,内蒙古自治区在鄂旗启动了《南京知青在草原》重大课题,王强又再次全身心地投入,深入挖掘整理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和1087名南京知青及其后代的民族团结故事,并把此项课题研究作为“齐心协力建包钢”“三千孤儿入内蒙”“最好牧场为航天”后又一民族团结佳话和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实例来研究打造和宣传阐释。 

  蓦然回首五十七载,曾经意气风发不谙世事的“南京娃”,而今皓首苍颜年逾古稀,四个儿女均已成家立业,可谓儿孙绕膝、幸福满堂!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更令王强欣慰的是,这种精神正在一代一代的往下传承,南京知青与草原牧人的后代也陆续成为南北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角,各族儿女命运与共的理念在第二代、第三代的心里生根发芽、长枝散叶、开花结果。作为其中之一的倡导者、践行者、坚守者,王强个人作出平凡而又不凡的贡献不可磨灭。2023年,他荣获鄂尔多斯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 

  王强的大孙女阿珉钦达,草原上生、喝羊奶长大、和谐友爱大家庭中成长。如今,她已是内蒙古艺术学院一年级学生。她说:时代虽然不同了,但长辈们留下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财富,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受用不尽,一定要好好地传承下去。 

  南京——鄂尔多斯、金陵古城——幸福暖城,跨越江河、相隔千里、没有血缘关系。因王强他们而凝结起的情与义,如今却骨肉相连、水乳交融、生死相依。 

  草原上这段历史佳话,演绎了一个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传奇故事,成为了鄂尔多斯高原上最美的民族团结风景线,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族同胞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