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热点新闻

中国新闻报:科技赋能防沙治沙 内蒙古统战人有一套

作者:  来源:  添加时间:2023-06-16 
         内蒙古统一战线微信公号公开报道,65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发表重要讲话,内蒙古自治区统战干部、统战成员深受鼓舞和倍感振奋。610日上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部务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指示、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胡达古拉主持会议。

  内蒙古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对于保障中国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报记者就此采访多位内蒙古统一战线人士,并走进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等地,以期讲述那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奇迹背后的故事。


 

 




“草民”为防荒止漠提供智慧方案

 

        内蒙古自治区侨联办公室主任王瑞萍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三北”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

 

        加入这项崇高事业的人越来越多。

 

        “中国的防沙治沙技术在世界上是领先的。”612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的胡小龙这样说道。

 

        1989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林学专业的胡小龙,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他从参加工作至今,一直在内蒙古林科院荒漠化防治研究所从事荒漠化防治及监测等研究工作。2004年,他获得日本鸟取大学硕士学位,2011年获得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

 

         胡小龙笑称,尽管单位是科研机构,但工作地点却一直在沙漠一线,在沙漠中从事科研工作是自己工作的常态。

 

         谈起防沙治沙经验,胡小龙表示,中国在防沙治沙技术方面,从物理机械到化学生物各种治沙技术都已具有成熟配套的技术。

 

         “我们这几年在纱网沙障和生物降解聚乳酸沙袋沙障(简称PLA沙障)方面的研究试验做了大量的工作,实验示范区遍布内蒙古的各个沙地和沙漠。” 胡小龙认为,未来如果能把这些技术在防沙治沙领域中给予发挥是非常关键的,他愿意持续不断地为防沙治沙事业贡献力量。

 

        在防沙治沙领域,王召明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人。

 

        过去 30 年间,他扎根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一线,带领团队研究、驯化乡土植物,应用于荒漠化防治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领域,累计修复国土面积超 3000 万亩 。

 

        王召明是民建内蒙古区委副主委,自小在内蒙古大草原牧区长大的他幽默地说,自己是一介“草民”,为内蒙古生态助力是最快乐之事。

 

        作为蒙草生态创始人,王召明还曾带领团队在数字技术导航下,集成荒漠化治理技术体系、示范与工程推广,精准治理轻、中、重度荒漠化土地近千万亩,为防荒止漠提供智慧方案。在内蒙古、西藏、青海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他带领团队建立 18 个专项种业研究院,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收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 6 万份,标本 15 万份,土壤 150 万份,保障防沙治沙有种可用、有种适用。

 

        不仅如此,他还在地处河套地区的巴彦淖尔建立黄灌区耐盐碱植物种业研究院,驯化、筛选耐盐植物,通过五原县百万亩盐碱化耕地改盐增草(饲)兴牧工程、河套平原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形成《河套灌区盐碱化耕地综合改良技术规程》,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阿拉善盟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建立荒漠区沙生、盐生植物种业研究院,他和团队筛选出部分适合沙丘、丘间地、硬梁、盐碱地、矸石山等荒漠地修复的乡土植物品种,并成功应用于当地生态修复实践。

 

         此外,过往 30 年,他带领团队实施了科尔沁草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项目乡土树种混交林建设工程,以及乌拉特中旗40 万亩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东乌珠穆沁旗退化草原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防沙治沙项目,科技赋能荒漠化防治,打造防沙治沙的内蒙古样板。

 


他是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

 

        63岁的金维林是民建呼伦贝尔市总支部会员,从1984年起,这位“老林业”就开始奋战在防沙治沙领域。

 

        曾担任呼伦贝尔林业局总工程师,林业高级工程师的金维林介绍,1984年起,他就参与了呼伦贝尔草原沙漠化防治工作,参加了呼伦贝尔市“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规划工作,“重点工作是呼伦贝尔草原沙化区域分布调查,针对不同区域制定草原荒漠化防治措施,主要采取围栏封沙育林育草、灌草混播、植苗造林等具体措施防止草原荒漠化,并对防治效果进行适时监测。”

 

        1986年,金维林主持了呼伦贝尔市“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规划中的沙地樟子松封育规划,对于草原上天然分布的沙地樟子松采取了具体的护林防火、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具体措施,加快樟子松更新和树木生长速度。上述规划得到了上级林业部门的批准得以顺利实施,在保护呼伦贝尔草原、治理沙化土地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1998年,他主持了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封育技术推广工作的方案设计及具体推广工作,该项目获得了原林业部“三北”防护林建设科技推广一等奖。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金维林2005年主持了《呼伦贝尔草原沙化治理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对保护呼伦贝尔草原和沙地治理项目顺利开展起到了引领作用,效果明显。

 

        202157日至11日, 时任民盟内蒙古区委会主委董恒宇率调研组一行曾赴巴彦淖尔市、乌海市就“国家和自治区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情况”和“我区西部沙区生态保护及产业发展”进行实地调研。调研组认为,巴彦淖尔市和乌海市重大生态工程和生态保护及产业发展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借鉴,下一步还可拓宽视野,用大生态观去统筹治理。

 


被逼出来的“植树造林”

 

        今年57岁的殷玉珍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无定河镇萨拉乌苏村人,从19岁至今,她在毛乌素沙地上与沙漠“较劲”了30多年。

 

        作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绿化劳动模范的殷玉珍认为,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亦是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之于内蒙古的故事。

 

        在治沙领域中,宝日勒岱与殷玉珍是毛乌素沙地上两颗耀眼的明星。

 

        今年85岁的宝日勒岱曾回忆说,她的家乡乌审旗乌审召,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历史上曾是水草肥美之地,但从20世纪50年代起,家乡已变得地广人稀,风沙肆虐。

 

        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宝日勒岱成了当地的第一批治沙人,她带领当地民众兴建草库伦,大搞草原建设,为牧区建设养畜开辟了一条新路。为了治沙造林,宝日勒岱吃了许多苦,她生过3个孩子,除了坐月子她没有误过一天的劳动。

 

        宝日勒岱的英雄事迹,一度成为时代的典型。比宝日勒岱年轻20多岁的殷玉珍是1985年步入治沙序列的。彼时,她从陕北嫁至内蒙古后,所住的是一个地窖,要猫着腰,才能进去。“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殷玉珍说,在铺天盖地的黄沙中,植树造林是唯一选择。一名在中国任教的外国人在拜访殷玉珍时,握住她的手说:“您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中国农民。”

 

一件事儿干久了,她由“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她相继让柳树、杨树等树种在毛乌素沙地安家,当初7万多亩不毛之地由此变成了绿洲。

 


向沙漠进军的他们

 

        “这不是夸张,大约有十分钟,天和地似乎连在了一起,那时才体会到了伸手不见五指是个啥!”58岁的高占成,回忆起他曾亲历的一幕,感叹不已。

 

        高占成是乌审旗毛乌素沙地开发整治研究中心的副主任,他告诉记者,“大约是1982年的一个下午,我正在放羊,忽然遭遇沙尘暴袭击,整个人都吓傻了,那时我才意识到防沙治沙对毛乌素沙地有多么重要。”

 

        此后,高占成注意到,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防沙治沙一度成了鄂尔多斯头等大事。

 

        “记事起,这里黄沙漫漫,最夸张的是,沙子都能把门给淹了……”60岁的吉日嘎拉图回忆说,那时很多人都选择远走他乡,他也是其中之一。

 

吉日嘎拉图是在遭受打工挫折后,才开始返回家乡乌审召镇布日都嘎查中治理沙漠的。他介绍,从1990年起,他与妻子开始治沙,经过5年的失败,才掌握了种树的诀窍,渐渐看到绿色希望。

 

沙地上有绿色后,吉日嘎拉图靠着人工打土坯、运建筑材料,先后盖起了崭新的土坯房。他透露说,“现在我有14000亩草场,200多只羊,70多头牛,一年纯收入能达到20万元人民币。”

 

39岁的刘二飞,也是向沙漠进军的一员,他虽未曾经历父辈“沙进人退”的煎熬,不过,大学毕业后,他还是选择了回乡贡献力量。

 

         刘二飞现在是乌审旗图克镇乌兰什巴台村党支部书记,“早年间,这里土地严重沙化。为了生计,村民们开始向沙漠进军,30年来陆续种下18万亩树木,其中沙柳面积达15万亩。”

 

        李峰是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国有林场的负责人,他回忆说,20世纪70年代,地处内蒙古毛乌素沙地腹地的该林场一度出现沙进人退现象,为了改变生活环境,几代林场人最终找到了飞播种树、种草等治沙新路。

 

         “现在这里的70万亩林场,几乎都披上了绿装。”李峰表示,在愚公精神的代代传承之中,该林场已发展了经济林试验示范项目种植920亩,以此来助力乡村振兴。



第七大沙漠里的“奋斗”身影

 

        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是京津冀地区三大风沙源之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鄂尔多斯市一代代治沙人治理库布其沙漠的面积达到6000多平方公里,王文彪则是这批治沙人最出名的一位。

 

         64岁的王文彪是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人,他的家乡处于库布其沙漠腹部,生活在中国第七大沙漠,王文彪很早就尝到了“大风起兮沙飞扬”的滋味。

 

         2013年,王文彪在第四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现场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对话时谈及,1988年,他去杭锦旗盐海子盐厂做厂长,提出要治沙的时候,第一个反对的就是他的母亲。

 

         或许是命运使然,此后王文彪不仅通过治沙拯救了盐海子盐厂,还组建了治沙企业——亿利集团。

 

         在库布其沙漠躬耕30多年的王文彪,如今最自豪的是,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他与当地农牧民,合力把曾经的“死亡之海”变成经济绿洲,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改变了沙漠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是敖特更花在库布其沙漠中治沙多年的真实写照。

 

        今年46岁的敖特更花,是鄂尔多斯杭锦旗治沙民工连队队长,因治沙出色,被当地人称为“花姐”。过去10余年间,她带领工友,在库布其沙漠绿化了3万亩荒漠化土地,成活率达90%以上。

 

        敖特更花出生在库布其沙漠深处,很小的时候,她就感受到了家乡没有路没有电的窘迫,她曾直言“恨透了家乡”。

 

        2007年,敖特更花成了当地治沙民工连队队长。她带着20多名工人种树,除去日常花销和支付给工人的劳务费,她每年能有近15万元的收入。

 

        她曾幽默地说,“种树不仅种出了经验,也种出了‘金子’。”“在沙漠里发展,也要走‘公司+农户’的规模化、市场化道路。”

 

        内蒙古经济学家盖志毅表示,如今,库布其沙漠1/3的面积得到治理,这一奇迹,离不开包括敖特更花在内的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的奋斗。

 

        荒漠化治理下的内蒙古,如何减少沙尘暴的侵袭?为期数天的采访中,包括殷玉珍在内的受访者给出的答案是:植树造林一刻不能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