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旗区统战

【三地一城】准格尔旗:“136”工作法绘就民族团结幸福底色

作者:  来源:  添加时间:2025-03-24 

   准格尔旗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特色化、特色品牌化、品牌长效化”的思路,依托“一准同心·万众同行”统一战线工作品牌,围绕“手携手·同追梦”主题,创新打造“136”民族团结工作品牌(即“一条主线、三个聚焦、六字诀工作抓手”),通过党建引领、民生服务、文化共融等多元举措,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点上开花”迈向“全域结果”,为各族群众架起“连心桥”,铺就共同富裕“幸福路”。

聚焦铸魂聚力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主线,强化“政”治引领。强化理论武装,定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邀请专家学者深入解读相关理论,通过集中学习、研讨交流、线上课程等形式,确保全旗各级领导干部深刻领会核心要义,提升政治理论水平。完善宣教体系,结合准格尔旗实际,制定和完善有利于民族团结进步、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宣教措施,多渠道传播、创新形式、加强与各族群众互动,让“三个离不开”“四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五观”“六句话的事实和道理”和“七个作模范”等理念不断深入人心。截至目前,累计举办各级各类专题宣讲200余场次,征集民族团结故事62件,覆盖各族群众超5万人次。加强协同联动,积极协调组织部、社工部、团委、教体、民政等部门,系统推进考核评价、文化认同、民生保障、优化政策落地,强力回应各族群众的社会需求。推进党建融合,以党建为引领,开展“党建+民族团结”活动,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层,通过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形式,传播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人心,促进民族团结。选树民族团结模范个人和集体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先进典型,通过榜样力量带动更多人践行“模范”精神。 

  挖掘和弘扬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深化历“史”认同。开展历史文化研究,组织本地历史文化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准格尔旗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交融故事、共同奋斗历程,整理编撰相关历史资料和书籍,为深化历史认同提供学术支撑。推进历史文化教育普及,将中华民族共同历史记忆纳入学校教育和社会培训体系,编写适合不同年龄段的教材和读物,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课外实践等形式,向青少年和各族群众普及历史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讲好民族团结故事,利用抖音、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制作发布短视频、图文故事等,生动展示准格尔旗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遗迹、传统习俗、英雄事迹,扩大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果。推动文化融合,促进各民族文化深度交融,挖掘、保护和传承本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举办民族文化节、民俗展示等活动,推动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中相互吸收、借鉴,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品牌。如打造民族文化主题街区,集中展示各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美食等。创作文艺作品23件,漫瀚调亮相巴黎国际博览会,引进举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首个全国基层展,开展各类阵地活动和群众文娱活动500余场,群众“精神食粮”更为丰富、更有营养。 

聚焦惠民兴旗 推动共同富裕 

  发挥“地”域优势,统筹发展。深化产业协同合作,凭借地处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在能源、化工、农牧业等产业领域合作,引导企业参与产业分工,打造特色产业,促进地区产业发展,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实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34个、工业反哺农业项目11个、“万企兴万村”项目224个,带动农村3万余人就业增收,158个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突破50万元。促进文化交流互鉴,利用准格尔旗处于晋陕蒙交界、走西口重要节点及黄河流经地等便利,开展区域性民族文化节、民俗展览等活动,推动各族群众相互学习、共同发展。打造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工作驿站1处,培育互嵌式发展试点3处,推动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组织跨区域青少年研学交流10余批次。加强公共服务共享,与周边城市建立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共享机制,为各族群众提供便利,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跨区域流动,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建成公共就业服务站27个,建成养老服务中心站点15个、长者食堂18处,在全区率先开展“免费殡葬”改革,完成10所学校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完成26所校园体育试点改革,推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千县工程”“中医蒙医综合能力提升”和“重预防、保健康”等民生项目有序实施,惠及全旗各族群众,切实将“民生清单”转化为“幸福答卷”。推动增收致富,实施和美乡村建设、民族特色产业品牌培育、万企兴万村助力民族团结等行动,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提升民族地区现代化水平。准格尔旗民委争取到上级各类资金共计501万元,分别用于2个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和困难群众饮用低氟边销茶送茶入户项目。开展民族传统手艺促就业活动1期。 

聚焦携手共进 绘就社会治理新篇 

  “数”字赋能民族事务治理。搭建民族事务大数据平台,持续完善“石榴籽”智慧平台建设,整合民族人口信息、民族文化资源、民族经济发展数据等多源数据,建立统一的民族事务数据库。通过数据分析,精准掌握民族事务的现状和趋势,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开发线上服务平台,推出民族事务线上办事大厅,实现民族政策咨询、就业信息等业务的网上办理,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同时,设置线上互动交流板块,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2024年以来,全旗各级代办员代办信访事项267件,已办结237件,办结率89%,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解决问题。推动治“理”水平现代化。建立民族工作理论研究专家智库,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推出标志性成果,为政策提供学理支撑。通过建立“民族工作三级网络”机制,常态化开展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排查等,提升风险防控和治理效能。实施法治化治理,构建“三治融合”体系,深入宣传民族政策法规,严格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完善执法程序,提升执法人员法治素养,确保民族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促民族工作成果转“化”,赋能多元发展。服务精准化,精准对接各族群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例如,针对各民族就业困难群体,开展专门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为各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等服务,以优质服务打造民族工作品牌。组建“红石榴”志愿服务队,联合义工协会、阳光志愿者协会开展义诊、法律咨询等志愿活动150余场,惠及各族群众1.8万人次。工作项目化,制定互嵌式发展计划,打造互嵌式发展试点,健全各民族全方位互嵌工作机制,形成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全方位互嵌发展格局,不断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选树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试点4处,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讲解员大赛,引导各行业、各领域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品牌长效化,将民族工作中的优秀成果,如理论研究成果、实践经验等,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例如,把民族文化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或旅游项目,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转化为推动地区发展的动力,提升民族工作品牌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