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地一城】鄂托克前旗: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色彩斑斓”
萨拉乌苏河年年岁岁流动着岁月的痕迹,宥州古城静谧地注视着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各族文化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熠熠生辉,各族群众合奏的民族团结进步同心曲回响不绝……
作为自治区联结陕甘宁的重要“桥头堡”、黄金“通衢点”、“暖城”鄂尔多斯鄂托克前旗向西开放 的“窗口”,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赓续中华传统文脉,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绿色新风、绘就多彩画卷,用担当与智慧让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鄂托克前旗建设得更有深度、更有温度、更有厚度。
红色记忆,激荡理想信念的力量红色,是这片土地最闪亮、最深沉、最令人动容的颜色。从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出发,沿着红色足迹追寻,三段地革命历史纪念馆、阳早寒春三边牧场陈列馆、城川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站陈列馆、王震井纪念园、马良诚顾寿山烈士纪念陵园、滴哨沟战场纪念园串联起鄂托克前旗永不磨灭的红色印记。党的民族政策在这里得到发展,党探索民族区域自治之路在这里起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民族解放的构想在这里得到生动实践。
跨越时空,一串串精神密码浸润各族儿女心田,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核。鄂托克前旗依托宝贵的红色基因和独特的红色旅游资源,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延安民族学院城川纪念馆为红色根脉,构建起“1+8+N”的红色培训矩阵,围绕打造“红色文化传承区”的核心目标,先后建成投用鄂尔多斯国防教育馆、红色教育实践研学基地的情景式教学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不断创新红色资源的打开方式,打造沉浸式体验项目,以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为载体,深入挖掘和巧妙运用红色资源,生动讲述鄂托克前旗红色故事和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如今,红色文化不单单是历史记忆,更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从党员干部到青少年,每一位来到鄂托克前旗进行红色研学的学员都收获颇深,共同理想信念潜移默化嵌入心中、融入血液、铸入灵魂。
绿色印记,涵养现代文明新风尚
座座民居错落有致,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农牧民钱袋子鼓起来了、笑容多了、“精气神”足了,在鄂托克前旗乡野大地,处处洋溢着文明新气象。
从房前屋后到公路沿线,卫生都有人负责、有人打扫、有人清运。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旧貌”换“新颜”,农村牧区清洁取暖实现从“煤”向“电”的完美转变。移风易俗奏响乡风文明“好声音”。农村牧区如今不仅有光鲜亮丽的“面子”,农牧民的精神也更加“富足”。
共同奋斗,共同富裕,共同构筑共有精神家园。鄂托克前旗依托独特的产业发展优势,因地制宜、靶向发力,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培育,全力加强本土品牌建设,培育壮大嘎查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活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身到乡村振兴、乡村建设中,主动参与嘎查村集体经济和合作社发展,强化与农牧民利益联结,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让更多“土特产”走向“大餐桌”。激活了农牧区和美、农牧民共富的一池春水,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色更足了。
多彩画卷,描绘共同文化符号
赶集市、品美食、看表演……在农村牧区、在街巷社区、在一年四季,鄂托克前旗各个民族和谐融居,八方来客载歌载舞。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群南京青年怀揣着建设边疆的热情,融入了草原的宁静与广袤,他们与牧民们一起劳动、生活,一起学习、运动,排球在赛场上来回“穿梭”,让这场跨越山海的情谊愈发浓厚,也在鄂托克前旗大地上种下了排球运动的种子。经过时间的发酵,这里小小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鄂尔多斯草原村排暨沿黄九省区农牧民排球邀请赛燃情开赛,鄂尔多斯“草原村排”与贵州“村超”两次千里赴约,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体育竞技。观赏文艺表演、品鉴特色美食、交流民族文化……各民族优秀文艺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一一亮相。它已经不再是一项运动、一场比赛,更是一个符号、一座桥梁、一根纽带, “民族团结一家亲”几个大字在排球“跳跃间”越来越醒目。
那达慕大会各项竞赛激烈角逐,消夏晚会文艺表演精彩纷呈,乌兰牧骑在演出中送欢乐、送政策、送文化……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用情用力讲述着鄂托克前旗文化故事,增进着鄂托克前旗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鄂托克前旗广袤大地上,精神力量已深深融入各族儿女血脉,化为共有精神家园,推动着“奋进鄂前旗”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