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旗区统战

【贯彻落实“两条主线”】鄂托克前旗:非遗文化融入课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作者:  来源:  添加时间:2024-10-23 

   “我用传统工艺绘制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觉得特别有意义。而且它既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和耐心,对我的学习也有非常大的帮助,我非常喜欢这门艺术。”鄂托克前旗第五小学学生吴明桐自豪地说道。在鄂托克前旗第五小学的掐丝珐琅工艺体验坊中,造型典雅优美且色彩鲜艳夺目的掐丝珐琅画展品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包括首饰盒、摆件、扇子、手提包等各类物品。“这全部由我们的学生制作而成,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可以完成简单的花卉、饰品作品制作。同时,我们学校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技法等,衍生出花卉、生肖、人物制作等一系列课程。”鄂托克前旗第五小学教师郭玉珍说道。

  掐丝珐琅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画作为景泰蓝的现代化表现形式之一,打破了传统景泰蓝中金属胎体和烧制的限制,保留了其最具代表性的掐丝和点蓝工艺。 

  千年的精工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勾描、掐丝、沾丝、点蓝,每一步都要精雕细琢,在一丝一砂,几转几绕之间,学生们感受到掐丝珐琅手工艺的深厚文化底蕴。 

  “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呀?”在鄂托克前旗第五小学的“绘京剧之韵 谱千年之美”主题活动上,老师向学生们详细地介绍京剧脸谱的由来、特点、色彩以及每种颜色背后所代表的人物性格。认真听完老师的讲解后,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拿起画笔,涂出别具一格的“京剧脸谱”。 

  “通过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我们发现了不少学生极富创造力,也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学生们带来的积极影响。接下来,学校也将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展示平台、教育宣传以及合作机制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非遗、走近非遗,感受非遗魅力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鄂托克前旗第五小学教师郭玉珍说道。 

  据了解,鄂托克前旗第五小学共开设科创、体育、艺术、非遗四大类18个社团。其中非遗社团9个,参与学生达300余人。 

  中国布艺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间艺术的珍品之一。它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民族情感的纽带,在传承与发展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鄂托克前旗职业中学的缤纷织梦传统布艺坊设置集结刺绣、民族服饰、布艺首饰3大非遗专业,培训学生百余名。学校将非遗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了迷你服装、布贴画、布艺包、刺绣手帕等200余件产品,不仅推动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还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时尚产业带动注入了新活力。 

  鄂托克前旗职业中学作为“第一批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参与院校”,自2018年以来,依托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参与院校,成功实施了多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培训项目。这些项目涵盖了蒙古族刺绣、服饰、蒙古包建造、勒勒车制作、马鞍制作、蒙古族拉弦乐器制作、蒙古族皮艺、蒙古文书法等多个领域。 

  “我们学校以‘非遗传承,育训结合,文旅融合’为特色教学模式与发展方向,开发非遗特色专业,将非遗艺术传承由传统师傅带徒弟作坊方式向学校正规化培养模式转变,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鄂托克前旗职业中学校长郝牧仁说道。 

  鄂托克前旗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多项非遗保护项目。在鄂托克前旗第一小学,鄂托克前旗毡绣项目市级非遗传承人陶格通格日乐手把手教学生们制作小靴子、挂件、摆件等形状独特、色彩鲜艳的毡绣作品。在鄂托克前旗第二小学,鄂托克前旗马具非遗传承人查汗东老师,向学生们讲述马具各部分的名称、组成和制作过程。学生们在传承和体验中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蚕丝团扇、剪纸、拓印、千人筷子舞……如今,在鄂托克前旗幼儿园、中小学,非遗文化已走进校园,融入课堂,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课程,增进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据了解,鄂托克前旗以“传承”为出发点,以“创新”为着力点,将传统传承方式和现代教育体系相结合,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传播与交流,将“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理念根植在学生心中。